一天营业16个小时,“90后”店长小康和店员们加快节奏——
这家社区蔬菜店忙到全天都是高峰
蔬菜店店长小康忙着补货。记者 叶永春摄
本报记者 叶永春
“老板,蒜苗没有了吗?要不要到货了?”“老板,花椒在什么地方?”
“小康,娃娃菜马上送到,准备接一下。”
忙碌中,店铺角落里的一份盒饭,从下午1点到2点30分还没吃完,饭盒里的大蒜炒猪肝和米饭早已凉透。一有空隙,就扒拉两口饭的小康就是“马大嫂”们口中的“老板”——这家社区蔬菜店的店长。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近期部分菜价上涨,面对多年来的老主顾们,小康想着尽量“多补货、多优惠、多跑量”,于是,他和店员们的工作节奏也加快了。
早晚高峰成全天高峰
小康名叫康辉彬,“90后”,一家社区蔬菜店的店长。他打理的这家80平方米的店面内,原本是蔬菜和水果一起卖,如今水果的区域大大压缩,无论是货架上、货架下还是过道上,都被成箱成箱的蔬菜挤满了,有的地方连抬脚都困难,得用手扶着货架,让身体硬挤过去。
开店三年来,这么忙碌的景象不多见,店内的空间捉襟见肘,连送货的师傅都皱眉:“货我是送来了,但你有地方放吗?”小康不说话,只是先把货接下来,再像是玩“俄罗斯方块”一样充分利用空间。
社区蔬菜店早晨5点开门,小康会一直忙到晚上9点打烊。所不同的是,以往只有早晚两个销售高峰,他和店员们忙完那两个时间段,剩余的时间可以从容铺货、吃饭,还能刷刷手机,如今销售高峰能持续一整天,“货架四周整天人都是站满的,打烊前还有人来。”
顾客不断,活就停不下来。一份下午1点多送来的盒饭,到下午2点30分,小康才吃了一半,刚吃几口,手机响了。接完电话,发现微信上又有两条语音要回复。
补货次数多了量大了
电话和微信语音中,有几个和补货有关。“以前早晚各补一次货,现在要多补一次。”补货的次数多了,补的数量大了,有几次卸在门外人行道板上的货来不及搬进来,小康被投诉过,还被罚过。现在货一到,就赶紧往店里搬,搬完了再慢慢理。
这些天大批量补充的货,有娃娃菜、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生菜、西葫芦、大白菜、土豆等,大多是蔬菜,因为来买菜的,都要吃个新鲜,对这方面的需求很大。小康说,这个店的优势在于有自己的送货渠道,货源充足,不会出现拿不到菜的情况,有时遇到个别购买量大的商户,他也能充分满足。
顾客多了,销量也跟着上去了。提及最近的日均营业额,小康说,确实要高很多,不过利润要“保守”一些,也就是薄利多销。
给“马大嫂”多些优惠
小康的店,紧靠苏锦一村、苏锦二村。来买菜的,上了年纪的“马大嫂”多,他们对菜价的变化更为敏锐。
“土豆要三块九毛八一斤的啦。算了,不吃了。”货架前,一位老伯看到土豆的价格标签,转身去挑别的菜了。
来店里的“马大嫂”,大多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主顾,对他们的精打细算,小康习以为常,也不会介意。近期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蔬菜的成本有所上涨,这一点,小康与“马大嫂”们是感同身受的。
“主要是蔬菜的价格变化大,比如大白菜、紫甘蓝、土豆等。”在价格的调整上,小康说会尽量压低幅度,“争取多补货,根据货量多推一些优惠,多跑点量吧。”
说完,小康再扒拉几下,将饭盒里的米饭吃完,而剩下的半份大蒜炒猪肝,他真没时间吃了,匆匆盖上饭盒,塞进塑料袋,他又去搬刚送来的大白菜,把货架堆得满满的。
标签: 这家社区蔬菜店忙到全天都是高峰
本报记者叶永春 “老板,蒜苗没有了吗?要不要到货了?”“老板,花椒在什么地方?” “小康,娃...
本报讯(记者小圆)昨天,“2022黑珍珠餐厅指南”正式发布,并在美团App和大众点评App上线,苏州共有6家...
本报讯(记者朱瀚墨)“青团是苏州春天的味道。”3月29日一早,市民肖女士来到南园宾馆门市部,购买了一...
本报讯(记者祁海琳)每年4月初,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的千年紫藤便热烈绽放,灿若云霞,学校师生循香而来...
本报讯(记者肖瑶)“10名党员、5名居民志愿者配合越来越默契,封管控区里的大小事我们都想办法为居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