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我的3篇封控日记

  • 2022-02-28 16:23:37 来源:姑苏晚报

本报见习记者刘争

2月13日凌晨,母亲给我打电话:“听说郭巷通往园区的路交通管制了?你们尹山湖景花园三期附近有人确诊吗?注意防护啊……”

两年来,全世界几乎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不管哪里,一有关于疫情的风声,母亲总会打电话询问我的情况。“没事的,估计是网上传的谣言,我们没接到有关疫情的通告,快点睡觉吧。”我实在太困,匆忙把电话挂了。早上起来,小区楼下排起了长长的核酸检测队伍,我才知道,母亲说的可能是真的。2月14日,我们小区的43幢被封控,次日,整个小区被管控。

我之前看过很多关于抗疫的故事,一直觉得这些故事离我很遥远。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也成了故事里的人……

在小区进行核酸检测的“白墩墩”程芬。  

2月14日,阴

防疫“长城”的每块“砖头”

是与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

早上8点,我听到楼下广播在喊“请全体居民抓紧时间做核酸检测”。我心里一惊,拿出手机看一眼新闻才知道,我们小区的43幢被封控了,整个小区开展第一轮核酸筛查。

匆匆吃完饭,我也下楼排队。队伍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大爷,他坚持要排队。轮到他时,他跟医护人员说,老伴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他想让老伴先做,自己再排一遍队。有位医护人员立刻站起来跟排队的居民解释,排队的居民纷纷让出一条路。“疫情来得突然,为了保证核酸筛查的及时和高效,一些细节没有充分考虑到,请大家多多理解。之后有关部门一定会为咱们老年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她让两位老人先做了核酸检测,老大爷连连称谢。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早上帮两位老人“插队”的医护人员蹲在墙角,右手边放着盒饭。她看起来很疲倦,眼角还有泪痕。“你怎么了?”我走到她的旁边坐下,和她聊了起来。

她叫程芬,今年34岁,是苏州名仕医院的一名护士,为了支援尹山湖景花园的疫情防控工作,早上不到6点就出门了,她的女儿在家中无人照顾。程芬说,出门前孩子问妈妈要到哪去?什么时候回来?“我就告诉她,妈妈变成了‘白墩墩’,等妈妈把病毒消灭了就回来。”

午休时间,程芬脱下防护服看到手机里有好几个未接电话,是女儿的班主任打来的,说班里小朋友的家长都带着孩子做完核酸检测了,问她的孩子有没有做。“孩子一个人在家,没人带她去做。有点心酸,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说,没有担心女儿做不了核酸检测,只是有点想她了。“社区刚才打电话说,已经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帮孩子做核酸检测了。”

她随便吃了几口饭,看着逐渐变长的队伍说:“我要工作了,你看已经有居民在等了。女儿还等着我消灭病毒,回家陪她呢。”说完,她又穿上防护服,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临走的时候,我们又遇见了,她对我说,今天自己给1400多名居民做了核酸检测,有不少小朋友和女儿差不多大。“牺牲了陪女儿的时间,保护了那么多小朋友,值!”

脱下防护服,他们也是父母、儿女,也会伤心流泪……我才明白,防疫“长城”的“砖头”,不过是和大家一样的血肉之躯。

参与清运封控垃圾的保洁员李学英(生活照)。 

2月20日,晴

怀揣责任坚守岗位

严丝合缝才能抵挡任何风险

小区从2月15日开始管控,已经数日。小区内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一起组建了尹山湖景花园三期“行动支部”,为疫情防控工作添砖加瓦。作为一名党员记者,我主动加入行动支部,开始负责管控小区社情民意的收集工作。最近,一些居民担心封控楼栋清运出来的垃圾会不安全。为了帮群众答疑解惑,我来到封控区一探究竟。刚巧有几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清运垃圾。

对于居民的担忧,一名工作人员解释道,封控区清运出来的垃圾都属于医疗垃圾。“社区安排工作人员消杀两次后,我们才帮忙转运到东门,由街道成立的专班进行处理。”她说:“不仅居民担心,我们也有点害怕,毕竟之前从没接触过医疗垃圾。但话说回来,就算害怕也要尽快把垃圾处理完,堆在这里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居民担忧。”

这名工作人员叫李学英,今年53岁,是物业的保洁人员,刚从老家过完年回到苏州。她说,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包括保洁在内的物业工作人员都不能随意出入小区。“也有工作人员听到疫情的消息就不来上班了,但如果我们都不来,小区的垃圾由谁来清运?”怀着一份对工作的责任,李学英和二十几名物业工作人员主动留了下来,继续为居民们提供服务。

三个凳子,一床棉被,就是李学英晚上休息的床。她说,和其他工作人员相比,自己的“床”算是好的,在封控区值班的“保安”基本上整宿不睡,有的实在累了,就倚着墙眯一会,连个毯子都没有。

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垃圾清运以外,很多工作的开展,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些困难,但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坚守岗位,也只有每块“砖头”严丝合缝,防疫“长城”才能抵挡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小区封控区值守的王强。 见习记者 刘争摄

2月25日,晴

抗疫胜利在望

保持24小时待命静待春暖花开

今天是小区管控的第10天。地铁未曾停运,工厂未曾停工。眼看胜利在望,这几天小区居民都在讨论疫情过后要去哪。有人想去太湖林屋梅海,有人想去穹窿山等樱花开……

晚上我走到小区43幢楼门口,被李学英口中的“保安”拦住了:“抗疫胜利在望,也不能松懈啊,尽量少出门,尤其是封控区附近。”

挡住我的“保安”叫王强,今年33岁,是郭巷街道的城管执法人员,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回家了。13日凌晨,正是他们第一时间封住高速路出入口,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12日我刚值完夜班,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接到单位的电话,让所有执法人员立刻回去待命。”次日凌晨,我接到紧急任务,由于相关地区有人确诊,立刻暂时封闭郭巷到园区的高速路出入口。

“我们凌晨2点左右到达任务地点,从凌晨4点半开始,车辆陆续多了起来。”事发突然,不少司机没有提前收到高速路被封的通知感觉很突然。一位美国友人想要驱车前往上海,因为语言问题,几位值勤的工作人员与对方无法沟通,于是王强想出个办法,在手机上打出汉字,用翻译软件翻译成英文给对方看。“经过耐心解释,对方表示理解并配合我们的工作。”

持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后,他接到通知,一批医疗物资已经运抵郭巷文体中心,急需持有驾驶证B证的工作人员送往各个社区。“我们中队有11人,持有驾驶证C证不能拉这么多人,为了方便执法,我就考了B证。”王强立刻报名运送物资,为了避免疲劳驾驶,他拼了几个凳子,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一想到这么多社区缺少物资,我就怎么也睡不着。”

王强说,当时想着送完物资就多睡会,但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同事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17日,王强在建发独墅湾执行封控任务,当晚,他家所在的小区也被管控了。“妻子给我打了三四个电话,因为穿着防护服,又下着雨听不到手机响。”等到工作结束才匆忙给妻子回了个电话。

我问,“你一晚上不回电话她不担心吗?”王强说:“我们一直以来都是24小时待命状态,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更何况现在投入到抗疫一线,妻子会理解的。”

我问他连续十几天24小时待命,是怎么撑下来的?他说,一直都想和妻子出去踏青,所以自己不是在等命令,而是在等疫情过后,春暖花开。

“想去哪儿?”

“还没想好。”

“那你得抓紧想了,春天马上就来了。”

标签:

推荐阅读

我的3篇封控日记

我的3篇封控日记

“贴心保障让我们倍感安心” 昆山花桥隔离点收到隔离人员感谢信

苏报讯(驻昆山首席记者朱新国通讯员花萱)“有力的防疫举措,让我们在花桥工作的人倍感安心;贴心的防...

“沙家浜红绿新学堂”通过省终身教育学分体系首批认证 提供沉浸式旅游度假体验

苏报讯(驻常熟记者袁鼎)近日,“沙家浜红绿新学堂”通过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的认证,成为...

打造华东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 太仓世纪互联项目二期部分建筑结构封顶

苏报讯(驻太仓记者顾志敏周哲)走进太仓市璜泾镇工业园区东北侧的世纪互联项目工地,现场忙碌有序。记...

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 太仓陆渡街道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系列活动

苏报讯(驻太仓记者顾志敏周哲)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近日,太仓市陆渡街道开展青...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周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