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横泾街道泾康社区步履不停,深化服务项目、链接各类资源——
□苏报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陆宇其
【资料图】
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基层治理不可缺失的一环。如何通过暖心有效的服务举措,来牵起“家中一宝”的手,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直是社区在基层治理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今年,吴中区横泾街道泾康社区以“红色康养·泾享晚年”党建为民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深化服务项目、链接各类资源,通过“党建红”带动“志愿红”,呈上一项项“小而微”的服务,有效提升了老年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党群携手下,社区居民一起绘出幸福“夕阳红”。
打造阵地
搭建“老有所乐”“生活圈”
泾康社区位于横泾街道中心区域,现有居民1352户,社区服务人口约3500人。成立于2020年的泾康社区虽然“年轻”,却也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60周岁以上老人达566人,已占总人口的16%左右。
社区刚成立,党支部就发现辖区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高龄、独居老人存在无人照护、就餐难等突出问题。今年年初,在党支部牵头下,泾康社区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正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中心设于泾康花园小区内,面积200平方米,设有阅读区、乒乓区、观影区、茶座区等功能室,可提供休闲娱乐、健康检查、运动健身、阅读影音等为老服务。每天早晨,老人们拿着水杯,三三两两地来到日间照料中心,翻阅书籍、观看新闻,开始一天的休闲时光。
9月起,该中心还新增了助餐服务,用“一顿饭”的暖心距离,解决了吃饭这一居民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记者了解到,目前,社区申请助餐服务老人已达39人次。同时,社区将周边自建小区内老人共同纳入泾康花园“15分钟老年友好生活圈”,截至目前,中心已吸纳了100名老人签约日间照料中心托管服务。
分类施策
做优“老有所养”“服务圈”
为了更精准地服务好辖区老年居民,泾康社区党支部党员及志愿者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排摸等方式,用2个月时间摸清了社区范围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身体状况及养老需求,并建立了“三色档案”。其中,“绿”色档案528人,指身体健康、有子女在身边或者夫妻俩共同居住的老人;“黄”色档案11人,指独居、空巢老人及散居特困老人;“红”色档案27人,指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泾康社区用党建这根“红线”,整合社区党员、网格员、社会组织及“红色物业”力量,组建了“康养之晖”志愿服务队伍,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队长,围绕“文化怡养、康体疗养、温情伴养、志愿护养”四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老、爱老、护老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以来,泾康社区党支部已为行动不便老人开展了入户清洁、送餐上门、节日慰问等服务30余次,组织评弹演出、健康义诊、庆端午庆中秋等各类活动20余次,惠及老人1500余人次,得到辖区老人及其家人的普遍认可。一项项为老惠老服务不断落地,让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进一步提升了辖区养老的“幸福指数”,也为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互联互帮
扩大“老有所为”“朋友圈”
除了“康养之晖”志愿服务队,在泾康社区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虽已年近花甲,但是精气神却不输年轻人,他们每天活跃在小区内,用言行诠释“老有所为”的人生价值。
“我们虽然年纪大,但是心态不老,能为社区发挥余热,我们很开心。”薛根珠、翁觉珍两位阿姨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一有闲暇时间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核酸检测现场、文明城市创建……处处都有她们的身影。
为了探索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泾康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积极挖掘“绿色”档案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代表”资源,按照“居住较近、便于照看、志愿结对”的原则,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为社区内高龄、失能等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循环养老”互助帮扶模式。
“在探索‘循环养老’互助帮扶模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满足高龄老人照顾和陪伴的需求,还能帮助低龄老人谱写‘老有所为’的新篇。”泾康社区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把社区治理工作同居民需求相结合,志愿者队伍将更积极为社区民生实事“把脉支招”,他们协助社区宣传政策法规、调解邻里纠纷、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标签: 党群携手共绘幸福夕阳红
党群携手共绘幸福“夕阳红”
张家港南丰镇:主题空间让文明“自”成风景
通勤定制班车年底前开出
以花为媒,打造“家门口美好生活”
“政企联动”完善便民设施社区“众筹”建成休闲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