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环球播报:老新村里藏着一个“化石博物馆”

  • 2022-11-12 16:58:28 来源:姑苏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龙幼体化石,比报纸上刊登的92.3毫米还要小。

海百合化石。 记者 严松摄

本报讯(记者 严松)这几天,在姑苏区双塔街道里河社区,76岁的吴隽又开始忙碌起来,他将自己600多件化石藏品一一整理,挑选出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化石,为社区的孩子们上一堂“追古溯源”的化石科普课,也讲授他26年来漫长的化石收藏之路。“化石就像地球的无声记录者,我在收藏化石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变化、时代变迁、物种生态的改变,摸索出人生乐趣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自己。”吴隽说。

昨天,一踏进吴隽的家,满墙电视柜开放格成了化石展示柜,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化石琳琅满目,犹如走进了一间化石的博物馆。吴隽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起自己的“化石博物馆”。房间虽不大,但却充满了远古的气息,带眼眶野牛角、软骨硬鳞鱼化石、珊瑚化石、蛋化石、蜻蜓化石、菊石、海胆化石……丰富的化石藏品让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26年前,我从来没想过还可以收藏化石。”吴隽回忆说,自己虽然从小就对收藏十分感兴趣,先后收藏过邮票、粮票、布票、门票、古钱币等,但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化石类,他从没了解过。“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长风机械厂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煤堆里藏着一颗十分漂亮的化石,坚硬的石块上印着清晰的树叶脉络,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从那之后,吴隽开始四处购买化石相关的书籍、结交一些石商、地质研究的相关人员,全方面地吸收起关于化石品鉴、收藏的知识。渐渐地,吴隽从四处收来的化石越来越多,将家中大大小小的柜子都装得满满当当,吴隽也成了化石收藏方面的“行家”。

吴隽告诉记者,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吴隽指着一块化石说,以最常见的菊石化石为例,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三亿多年,扛过了一次次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海洋碎屑增加、海水缺氧等反复出现的灾难,不断调整状态,努力改造外壳,直到最后一次物种灭绝事件与恐龙一起在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消失,“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来一睹它们曾经的风采。”

“到目前为止,家中最老的一件是18亿年前的藻类植物化石。”吴隽自豪地说:“这些化石,有藻类、贝螺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类,还有两栖动物类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叫贵州龙的化石。” 说着,吴隽便拿出了这件最珍贵的贵州龙幼体化石,可清晰地看到整个贵州龙幼体化石也就五六毫米长。吴隽介绍,这个贵州龙幼体化石大约有2亿年的历史,由于幼龙年纪很小,骨骼脆弱、软,难以形成化石,所以弥足珍贵。“没有化石,人类无法了解过去,更无法了解生命的演化历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无价的。”

标签: 老新村里藏着一个化石博物馆

推荐阅读

环球播报:老新村里藏着一个“化石博物馆”

老新村里藏着一个“化石博物馆”

天天百事通!从80幅老照片看山塘20年变迁

从80幅老照片看山塘20年变迁

世界微速讯:​白洋湾街道与浒墅关镇联合巡河 携手打造跨界河道治理样板段

苏报讯(记者管有明通讯员董浩)昨天,姑苏区白洋湾街道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开展黄花泾联合巡河活动,...

太仓启动职“夜”人“市”夜间户外招聘市集 手持道具卡轻松投简历

苏报讯(驻太仓首席记者顾志敏)近日,由太仓市人社局和太仓市资产经营集团主办,太仓市人力资源有限公...

环球看热讯:拓宽妇女创业就业渠道 吴江东太湖度假区妇联开展女性技能培训

苏报讯(驻吴江区首席记者王英见习记者朱亚蕾)学习烘焙技巧、制作传统糕点、网络直播带货培训……近日...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周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