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世界速看料】“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 | 行走殿基巷,听“老苏州”消夏往事

  • 2022-08-17 16:53:48 来源:苏州日报

“听蛙井”一响,就要下雨了?夜宿河埠头,抬手就能买西瓜?

行走殿基巷,听“老苏州”消夏往事

□苏报公益守护记者 叶永春


(资料图片)

苏报“‘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重新认识老地名”系列继续迎来讲述者。眼下连日高温天,“老苏州”沈兰生回想起小时候的夏天,忍不住拿起手机,与栏目组取得联系。他想说的是“老苏州”的消夏方式,而且就从他自小生活过的殿基巷说起。虽然如今殿基巷比以前短了一半,但他相信通过讲述,能让“老苏州”们共同的回忆得以延续,也能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几个老地名。

先有田鸡巷,再有殿基巷

殿基巷位于皮市街西侧,与皮市街平行,为南北向,南起装驾桥巷,往北原本穿过大王家巷直通西北街,如今大王家巷北侧一段被划入敬文里小区,成为小区内部通道。沈兰生从8岁起,在殿基巷生活了30多年,家住殿基巷19号,如今敬文里小区的位置。

“我搬走之后,殿基巷改造,拆掉了一些老房子,建了新房子。巷子里的门牌号从原来的1到21号,减少为1到13号。”在殿基巷南端,沈兰生在墙上找到了以前留下的蓝底白字老地名牌。地名牌下方,另有一牌介绍了关于殿基巷的地名故事。传太平天国王姓将领欲于其地建宫殿而得名,但王謇(藏书家和书法家,著《民国吴县志校补》)以为“殿氏宅基”之意。清同治《姑苏城图》标田鸡巷,民国《吴县城厢图》标殿基弄,民国《吴县志》作殿基巷。

在老地图上,可以看出殿基巷地名的变化。1914年苏州地图上,巷名为“田鸡巷”,到1940年的苏州地图上,“田鸡”变成了“殿基”。沈兰生表示,用苏州话说“田鸡”和“殿基”,两者发音一致,且这个地名与巷口曾经的一口古井有关联。

找不见的古井,可以预报天气

苏州话说的“田鸡”,便是青蛙。沈兰生所说的那口古井,就叫“听蛙泉”,据称原本位于殿基巷2号院内,井圈上刻着“听蛙泉”。只是如今再访殿基巷,能找到1号及3号,却问不到2号,那口古井也无从找起。

不过关于古井的趣事,沈兰生还能说出不少。“以前没有天气预报,那口井在四周的苏州人眼里,是出了名的天气预报井,大家叫它‘听蛙井’,也有叫‘青蛙井’的,听到井里青蛙叫,就相互转告说快要下雨了。”特别是夏天晚上,沈兰生和大家一起在屋外纳凉时,就常听人提到“听蛙井”,以及由井发出的“天气预报”。

关于“听蛙井”的趣事,到底是青蛙叫之后下雨,还是因为下雨后青蛙叫?沈兰生等“老苏州”并未深入探讨。如今翻开地方文献资料,还能找到听蛙泉的记载为:相传“因蛙鸣为降雨之征”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四年天旱水涸,里人募资开凿。

显然,沈兰生对“听蛙泉”的感受,要生动而丰富得多。

“最短”弄堂,最长回忆

沿着殿基巷由南往北,直至西北街,便是张公桥。张公桥东侧,原有饭店弄、火弄,如今地名均已消失。据民国《吴县志》,饭店弄因东侧弄口开设饭店而得名,火弄因弄内有火神庙而得名。两个地名均于1997年被废止。

“以前大家讨论过苏州最窄的弄堂,饭店弄很可能曾是苏州最短的弄堂,门牌号排过去只有4个门户,弄堂里还有一口井。”而围绕张公桥、饭店弄等老地名,沈兰生将他的回忆一幅一幅展示出来,“饭店弄边,张公桥下,就是第一横河,东西向横穿古城,那时候堪比水上主干道,船来船往很热闹。”

张公桥边的热闹,还出现在盛夏晚上。沈兰生记得,桥边原有一座凉棚,主要由木架和小瓦搭建,“借天不借地”,不占用殿基巷的路面,主要供巷内行人以及河里的船家休息和躲雨。到了盛夏晚上,家里热得待不住,沈兰生就同家人、邻居一起到凉棚下纳凉。纳凉前,先往路面上浇两遍水,给地面降降温,然后这家搬来竹榻,那家搬来藤椅、板凳等,再人手一把蒲扇,一边扇风、拍蚊子,一边拉家常。而想吃西瓜了,恰好旁边河里就有卖瓜的船停靠着。聊到夜深,有人贪凉不想回家,索性取来小蚊帐,在河边搭个“小帐篷”,悠然入眠。

“像这样的生活,在那个年代十分普遍,是水乡文化的一种,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聊着聊着,沈兰生又想起儿时见到的“绍兴滑子”——一艘小船,船上来自绍兴的船家头戴毡帽,一边手摇脚踩,一边用绍兴话叫卖着“大头菜”“大蒜头”“梅干菜”。他边说边模仿,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那艘小船上。

若您有关于老地名的好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热线电话96466,“96466新闻热线”微信(微信号:gswbsmjz)。

标签: 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 行走殿基巷,听老苏州消夏

推荐阅读

【世界速看料】“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 | 行走殿基巷,听“老苏州”消夏往事

□苏报公益守护记者叶永春  苏报“‘公益守护联盟’在行动”栏目“重新认识老地名”系列继续迎来讲述...

世界要闻:党员志愿者与网格员联手行动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长江社区集中清查出租房

苏报讯(驻高新区首席记者刘晓平)为进一步加强辖区流动人口及出租房管理,降低出租房安全隐患,连日来...

每日速递:司法救助帮特困当事人渡难关

□苏报记者王小兵苏报通讯员陈慧周玲  “救助金收到了,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

时讯:凝聚助力区域发展的红色力量

<p>  □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刘晓平 苏报通讯员 刘江北< p><p>  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快消息!太仓科教新城“九联”机制创新小区共治新模式 打造身边“幸福里”

苏报讯(驻太仓记者顾志敏周哲)今年,在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中,太仓科教新城创新居委会、居...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周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