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汉骑兵的战阵
最先利用战术发挥骑兵战斗力的是项羽,正是由于项羽善于利用骑兵作战,给刘邦造成震撼,促进了汉王朝骑兵的建设。汉武帝时期战术和战阵能力都有一些发展,对以后骑兵的发展变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兵书对阵法多有记载,也颇为重视,《孙子》、《吴子》中都有提到,《汉书·艺文志》中记录有孙子八阵图。
《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又对阵法做了稍详细的阐释,其中《孙膑兵法》更是探讨了八阵,十阵。到东汉,作战和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
(资料图)
车骑将军窦宪“勒以八阵”,大破匈奴北单于。而且据汉制,五营士每年十月讲武,“为八阵进退”。到东汉末年,“兵、官皆肆习六十四阵”,称为“乘之”。
三国时期,《魏书》记载,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然而关于这些阵法的文献,唐代已经失传,后来文人,更是将诸葛亮的八阵图演说的神乎其神,遂失去原来面貌。现存文献又残缺不全,且增后人附会之言。
因此对古代军阵,就很难详细知道了。就军队排列的队形,主要有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法。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配备有骑兵的曲形方阵,这在汉初骑兵少的情况下是可能继承的是这种阵法。
武帝时期与匈奴作战的军队方阵,可能与此不同,可能是将大量骑兵分割成数个方阵,多配备在方阵左右两翼。曲形阵法就秦时代有记载,汉代还未见有很详细这类阵法的描述。
这种阵法,前锋有弓弩兵,步兵;左翼有骑兵;右翼有车兵,共同构成了一个方阵,虽然也有争议,但学者多赞成为曲形阵。
这个大方阵,各兵种又各成小阵,组成独立的单元。正前方,弓弩兵与步兵组成正方形方阵,骑兵、车兵单独组成长方形方阵。
这是秦王朝配备骑兵的曲形阵,西汉承袭秦制,这种方阵也应当是西汉早期骑兵军阵的一种。其中骑兵自成军阵的小单元,是一个长方形军阵。
西汉文帝时期,李广将百骑追击匈奴三个骑兵,其中记载道:“广令骑长张左右翼”,李广这一百人左右的骑兵,战时可能采取的是长方形的小阵,使得左右骑围击匈奴三射雕者。
李广虽然行军无阵法,但作战时应该还是善于布阵的,如记载:“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
然而汉代由于骑兵数量庞大,可能不会用这种阵型布阵,据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战例的描述也不太可能是这种曲形阵,可能是采用那种几万人一起组成的长方形大军阵。
由于汉代骑兵数量多,汉代骑兵布阵多采用方阵,将大规模骑兵分割成小方阵,布置在前后左右,这样方便指挥调度,灵活应对来自各方的敌人。
上述战役就将军名号有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这种阵容很有可能是上述的这种左右两线兵力,中间还加一线骑兵、车兵、步兵方阵,又分前后的阵法,是车、步、骑三种兵联合作战兵团。
从卫青作战情形来看前方阵营可能是骑兵,中间位置可能是前方五千骑兵组成一个方阵,当匈奴,然后是指挥车所在,也是车、步兵方阵所在,太仆一般多率领车兵出征,夏侯婴就是以太仆将车兵追随刘邦南征北战。
卫青让前方阵营五千骑与匈奴进行冲杀,又将车兵围成环形,以防止阵营被匈奴骑兵冲击。没有后顾之忧了,卫青便将左右翼的两线大量骑兵投入战斗,先将匈奴单于围住然后歼灭。
东汉末期公孙瓒与袁绍决战,便是将突骑列为方阵,作为军锋,可能情况也与上述方阵差不多,如《后汉书》所载:“瓒兵三万,列为方陈,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
绍先令曲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
据史料描述,公孙瓒这军阵像是,有左、中、右三个大型的方阵组成,左右翼是骑兵,中间可能布置的是步兵,公孙瓒自认为军力强大,其突骑被袁绍以弩兵和盾牌下的步兵击溃。
综上所述,两汉由于骑兵规模庞大,所以采用的阵型多是分割成几个大方阵这样便于应对来自前后左右的的进犯。
同时由于骑兵的方阵的存在,大大增加汉朝军队的机动性,更是使得军队整体实力的提升,可以灵活应对匈奴。
由此我们知道《尉缭子》所载基本属实,骑兵将领的旗帜也是不同的,可能战时训练和指挥程序是相差不大,内容有别。
白建钢先生认为,其左右前后,及中间部分组成一千人的军阵,据汉简内容,每一部有前后曲,具体人数还不好确定。
然白先生对“当”的解释却很合理,“左(右)当”,为军阵的左(右)方当左(右)面;前(后)分别当前(后)面。
这样军阵能分别应付来自前后左右的敌人。上孙家寨汉简中有很多骑兵记载,又有左右骑都尉,由于汉代骑兵很多是与步兵、车兵混合编对,大多位于军阵左右两翼,所有骑兵训练方式可也融入到步兵训练模式中,结合方阵训练。
《六韬·犬韬·均兵》中对于骑兵的战阵之法也描述,“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这是在平坦的地方的战法,这样的队列布阵,应该是方阵。
综上所述,卫青、段颎等挥旗,纵军阵左、右翼骑兵的景象似乎跃然纸上了,这样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方阵训练之严格,纪律之严明。
文帝时期晁错《言兵事疏》中又一再强带“卒服习”也就是士兵的训练,很重视对骑兵的训练,此后汉朝可能训练方阵必认真执行这种严格的标准,所以在对匈奴作者时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两汉骑兵战术,既有对战国以来骑兵传统战术的继承;同时由于骑兵数量的扩大,骑兵训练和质量的提高,在与匈奴战斗中骑兵战术的运用上又有新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长途奔袭,迂回侧击”;“正面冲击”等战术上,这些战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东汉重骑兵的发展,高桥鞍出现都与之相关,对后来马镫的出现也有影响。
二、两汉骑兵的战术的运用相对于战国以来的骑兵传统战术,正面冲击等战术是骑兵战术的新发展。这种战术肇始于西汉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时期,东汉时期运用就非常多了,也更加成熟,促进了重装骑兵的出现,所以闻名天下突骑出现在历史舞台。
元朔五年,卫青的这次战役,其实应该是在运用长途奔袭战术时,也有正面冲击战术的运用,卫青先将匈奴围起来,防止匈奴逃跑。
同时也是迫使匈奴与汉军进行正面作战,这样就更加能发挥汉朝士兵的优势,如晁错所说:“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这种迫使匈奴正面作战,匈奴骑兵绝对没有优势的。如另外一次大的战,卫青先以车围成圆阵,以防止阵营被匈奴骑兵冲击。
然后纵五千骑兵与匈奴进行正面决战,同时又将军阵左右翼骑兵投入,一部分兵力围住匈奴骑兵,另一部分兵力,投入到与匈奴的正面决斗中李硕、林鹄等认为这次战役。
卫青迫使匈奴与汉兵进行肉搏,即是下马地斗。从常彧考察汉画像石骑兵战斗方式当有两种,冲击、骑射并存。这种冲击战术的出现,后被运用到内郡中,更是造就东汉突骑。
东汉时期的突骑更是名闻天下,景丹将上谷骑兵,投奔刘秀,率领突骑将王朗的部队击溃。刘秀感叹道:“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
这正是西汉末年,骑兵冲击战术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反映。如吴汉经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寇恂派遣他哥哥和姊妹的儿子将突骑为军锋:“乃遣兄子寇张、姊子谷崇将突骑愿为军锋”,突骑为军锋便是这种冲击战术的运用。
此后突骑这种兵种,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战役,东汉末年公孙瓒就有上万的突骑与袁绍作战,这次战役公孙瓒,便是想用突骑作为前锋去冲击袁绍的军阵,但被袁绍盾牌下的伏兵和弓弩兵击溃。
这种正面冲击战术,要求更好的平衡和稳定,于是西汉后期高桥鞍便运用而生。但是有高桥鞍还是不够,容易从马下摔下。
东汉吴汉等几位将领便有从马上摔下来的记载,这反映东汉冲击战术强度比西汉更大,也就有产生马镫的需要。直到魏晋南北朝,马镫出现,在客观上来说也受到这种冲击战术的影响。
汉朝骑兵建设战略形成文景之时,为汉朝加强骑兵建设找到了方略,使骑兵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总的来说,西汉对骑兵建设更重视,大力度发展骑兵,骑兵规模庞大,骑兵建设影响到马政、祭祀、财政、对西域征伐等方面的大政方针。
东汉则相对保守,倚重属国骑兵,骑兵规模缩减,转而注重骑兵的装备上,促进了重骑兵的发展。两汉骑兵基础编制是继承秦朝的部曲编制,总的来说两汉变化不大,主要是大的骑兵建制变化大。
尾声汉朝骑兵起源于楚汉之际,此时骑兵编制沿袭战国传统,随后刘邦全面承袭秦制,以部曲编制组建骑兵,只有郎中宿卫系统却保留有楚地余风。
其中中央骑兵,郎中骑兵发展为羽林和虎贲两支,中尉系统骑兵演变成八校尉中的屯骑、越骑、长沙、胡骑校尉。
西汉边郡骑兵扩张,编制复杂,内郡骑兵规模萎缩;东汉则边郡属国骑兵扩张,边郡骑兵规模萎缩,内郡骑兵建制被裁汰。
标签:
前言一、两汉骑兵的战阵最先利用战术发挥骑兵战斗力的是项羽,正是
【美联储:将对银行涉加密货币活动加强监管】美联储8月8日发布声明称,
在选择手机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预算、品牌、硬件配置等等。以下
【远兴能源: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一期第一条生产线目前正在进行装置的联调
OPPO推出全新机型RenoZ作为OPPO的一款全新智能手机,RenoZ依然保持了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