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武汉经开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尔塔”疫情,以及席卷全球的汽车“缺芯”潮,这个占武汉工业经济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不等不靠,咬紧牙关,加压奋进,以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的成绩单,坚决稳住了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工业经济底盘。
一串“硬核”数字,见证了2021年中国车谷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31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832.6亿元,同比增长13.1%,利用外资22.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进出口额预计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20%;社零额预计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20%。
数字的背后,是中国车谷强大的经济韧性和奔涌的发展活力。
这一年,重大项目接踵而至。东风本田投资百亿元,打造本田全球新能源标杆工厂;小鹏汽车武汉智造基地,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吉利首个高端手机项目,落子于此;中创新航投资100亿元,建设武汉最大动力电池项目。全区产业项目签约额突破90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这一年,产城融合持续提速。从“最美观江地铁”16号线开通运营,到“最美观江高架桥”左岸大道加快建设;从全区首个三甲妇幼医院主体封顶,到首个5G学校投入运营,中国车谷快马加鞭,一座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在武汉西南角拔节生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站上新起点,武汉经开区将聚焦“中国车谷”目标,“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奋力“追、转、超”,全力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努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车谷副城”,在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继续走在前列,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到2026年,集聚“万亿项目、千亿企业、百万人口”,实现经济总量、市场主体、人口总量“三个倍增”:地区生产总值冲刺4000亿元目标,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经开区前十;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5万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人口总量迈向百万规模,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更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跑出“加速度”
发力下一代汽车,打造万亿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再添生力军。
1月18日,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项目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动工。这是继岚图汽车之后,东风公司打造的又一个高端电动车品牌,将填补我国高端新能源越野车市场的空白。目前,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已全面展开,首款产品将在今年上半年发布。
同样在武汉经开区,此前的1月5日,本田在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签约落户。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产能25.6万台,建成后将具备电动汽车生产的完整工序,为东风本田电动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两大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同时发力,将有力支撑武汉延伸汽车全产业链,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
汽车是武汉经开区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面对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武汉经开区以“二次创业再出发”的魄力,全力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换道超车”跑出“加速度”。
龙头东风,率先发力。
首个高端智能电动品牌岚图汽车,自去年8月启动交付以来,连续4个月保持环比增长趋势,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单月超3000辆交付的电动汽车新品牌。目前,岚图汽车正在产能爬坡,达产后可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
投资百亿元的东风云峰,处在量产“前夜”,具备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多种新能源车型柔性混合生产能力,可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东风公司与武汉经开区共同投资10亿元的东风领航项目,已投放70多台自动驾驶车辆,未来两年内,还将增至不少于200台,进行规模化示范运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策源地。力争未来5年武汉智能网联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0亿元。
一批“新势力”,加速生长。
小鹏汽车武汉智造基地,自去年8月开工以来,建设如火如荼,工厂规划年产能10万辆,预计2023年投产,制造下一代全新智能电动汽车。
路特斯武汉智能工厂,规划年产能超15万辆,首款超高端纯电智能SUV,今年将实现批量生产。
投资1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项目,规划产能20GWh,有望于今年10月正式投产,成为武汉首个大型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集聚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神龙、岚图、日产等8大车企、12家整车厂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成为全国集聚度最高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之一。“三电”、汽车芯片、智能网联等下一代汽车产业聚集成链,全国最大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基本建成,成为武汉“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双智”协同发展试点核心区。
“未来我们将抢抓汽车产业转型机遇,加快吸引一批下一代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项目,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经开区将巩固汽车制造产业优势,确保整车产量达到130万辆,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和“新实力”发展壮大,推动岚图、路特斯、云峰尽快投产、达产,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万辆。加速亿咖通二期、东软集团、中创为量子等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提升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形成多元化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以新能源、智能网联等下一代汽车为突破口,武汉经开区正加快转型步伐,在坚持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基础上,向多元融合发展,向新经济转型、向现代化新城转型。其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已集聚中国电子云、科大讯飞、中创为量子、东软睿驰等一批头部企业,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0亿元。在氢能领域,基本形成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千亿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
站上新起点,武汉经开区将着力打造“3335”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食品饮料3大优势产业,强力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3大战略产业,重点突破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大健康3大重点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智能建造、通用航空、现代物流、高科技农业5大特色产业,以更高能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好武汉经济重要增长极。
更高层次科技创新体系
一批高水平新型科创平台加速落地
新年伊始,校地合作创新发展,武汉经开区再结硕果。
1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经开区签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携手打造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
据悉,该研究院选址军山新城,将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以未来技术项目为基础,建设功能完善的专业化技术平台与中试基地,培养和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产业人才。
除建设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还拟在军山新城建新校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将围绕武汉经开区发展需求,组织承担一批国家级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在经开区落地转化。
科教资源是武汉最核心的优势,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紧扣武汉“十四五”规划确定的“965”现代产业体系,武汉经开区全力建设更高能级科技创新体系,引智入车谷,聚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类创新要素,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军山新城,作为中国车谷“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战略支点,建设大幕已经开启,各类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武汉大学拟以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项目为依托,在军山新城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助力打造世界级大健康领域创新产业集群。
武汉理工大学则围绕武汉经开区发展需求,建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及人工智能研究生院,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过去一年,武汉经开区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着力在“谷”上下功夫。发布的“车谷科创33条”,每年投入不少于8亿元资金,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21年7月,华中地区首只量产车规级IGBT模块从智新半导体模块封装工厂下线,让东风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关键资源实现了自主可控。
11月26日,鼎龙股份发布24款关键核心材料,在光电半导体材料、光显示材料和打印复印通用耗材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12月10日,国产车载芯片实现突破:芯擎科技发布我国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在多个创新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其中,江汉大学精细爆破实验室,获批成为全区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亿咖通落户4年,成长为全区首家“独角兽”企业。武汉中科先进院、武汉理工大“三院”、鼎龙先进材料研究院、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0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较2016年增长3.7倍。
“在疫后发展新赛道上,武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都更加需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建设更高层次的产业创新体系。一方面,提升产业创新平台能级,支持创新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大国重器”。同时,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追赶计划,集聚“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企业梯队,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更高品质现代城市体系
打造宜居宜业武汉副中心
岁末年初,武汉经开区传来好消息,该区首家三甲医院——协和医院西院,即将启动南区项目建设,将进一步补齐中国车谷高端特需医疗服务短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
高端医疗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经过12年发展,协和西院专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立足武汉经开区、服务西南片、辐射江汉平原的医疗服务功能格局。当前,协和西院南区项目工程正加快建设中,预计2022年底竣工。
作为武汉副中心,武汉经开区提出要努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车谷副城”,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总体布局,高水平编制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精心谋划启动经开新区·军山新城建设,完善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功能,让车谷更具活力与魅力。
一批产城融合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在军山新城,总投资超16亿元的武汉爱莎国际学校,正加快建成,这是华中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校,可提供4000个学位,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届时,经开区将成为武汉国际教育资源最密集、教育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武汉首个康复医疗中心——同济国际康复医疗中心,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正全力冲刺今年交付。它不仅具有康养功能,也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将补齐军山片区公共卫生短板,构建“北有协和亚心,中有同济康复,南有武大经开”的车谷医疗新格局。
在沌口片区,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暨区妇幼保健院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项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进入试运营,将填补武汉经开区三甲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空白,满足武汉西南地区市民就医需求。
作为国内唯一集医疗、科研和产业化的综合项目,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门诊区已完成二层结构施工,预计年底可完成门诊区结构封顶。
产城融合,交通先行。为实现沌口、军山、纱帽等全域一体化发展,去年,武汉经开区仅市政道路投资就超200亿元。串联汉阳、沌口、汉南的左岸大道,长河段已动工建设,今年年底通车后,军山到汉口中心城区车程将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最美观江地铁”轨道交通16号线,已于去年年底开通运营,实现汉南、军山与沌口、汉阳快速连接。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再高端也只能空转。”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以武汉城市副中心为定位,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于一体的理念,强教育、办医院、塑文化、护生态,全力补齐城市功能。
其中,在公共卫生领域,打造武汉西南健康服务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同济国际医学康复中心、武大重离子医学中心、武汉儿童医院西院、区中医院等建成投用。
在教育领域,加快引进名师、办好名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幅提升教育质量。
在文化领域,深入挖掘区内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建成龙灵山4A景区、探索小镇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书香车谷”,完善“12分钟文体圈”。
此外,武汉经开区还将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园、绿色廊道和滨江景观带,形成河湖相济、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把车谷副城真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现代新城,为国家级经开区产城融合探索新模式。
更高质量绿色生态体系
生态控制区占区域面积超四成
每到周末,武汉经开区龙灵山生态公园游人如织。这里是全国首个自动驾驶主题景区,19台自动驾驶车辆不停穿梭,自然美景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高峰期日接待游客3万多人。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美丽的景区,昔日是一座采石场,由于过度开采,山体断裂,水土流失严重。2007年起,武汉经开区先后投入2亿元,停采闭坑,修复山体,并在原来废弃矿坑上投入巨资修建了龙灵山生态公园。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公园内鸟语花香,游客络绎不绝。
作为长江之畔的国家级开发区,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更高质量的绿色生态体系。全区生态控制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比重达40%以上。
军山新城,自启动建设就确立了绿色、宜居的发展理念。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三分之二是生态绿地,其余三分之一布局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汤湖工人文化宫,占地105亩,绿化率达60%以上,是建在公园里的文化场馆。这里过去曾是一片荒芜的山岗和垃圾山,经过改造,成为融旅游观赏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被车谷市民誉为心中的“诗与远方”。
武汉经开区湖泊、河流众多,淡水资源丰富。为保护好珍贵的水资源,2017年底,武汉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打响“四水共治”治污攻坚战,投入138亿元真金白银,对26个湖泊按照“一湖一策”进行治理。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种植,水体修复……经过持续治理,如今,26个重点湖泊全部消除劣V类,其中15个达到Ⅲ类水质,万家湖、三角湖等湖泊水质提升,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水鸟也飞回来了,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眼下,武汉经开区提出,积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转型升级,开展低碳生活全民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保护,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优质文旅景区、滨水公园、生态景观、园林绿化联动开发,全力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园、绿色廊道和滨江景观带,形成山水相依、城湖相伴、宜居宜业的生态格局。
更高效能营商环境体系
一批百亿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1月18日,武汉市举行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武汉经开区作为主会场,2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585亿元,同比增长1.5倍。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11个,总投资178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8个,总投资373亿元。
重大项目的加快涌入,是对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全国经开区高质量报告2021》显示,武汉经开区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第6,在国家级经开区中提升速度最快。
去年以来,武汉经开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重振、浴火重生的金字招牌,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出系列真抓实干的硬举措——
25项高频事项“一事联办”率先试行,“一网通办、联合图审、承诺审批、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工程建设图审时间缩减60%,在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及满意度测评中实现“双夺冠”。
投资100亿元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项目,去年5月29日签约落户后,武汉经开区多部门提供“店小二”式贴身服务。仅5个工作日,就向企业出具了工程规划许可证;10个工作日,出具施工图联合审查合格书。去年7月,该项目正式开工,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2个月时间。
率先推出的容缺审批承诺开工,按照“审管分离”和“人事权责相对集中”的原则,设立工程建设项目“一事联办”综合窗口,实行“一窗受理”,持续建立健全良性审管联动工作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效能。位于军山新城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项目,企业边开工边补齐资料,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21天,相比过去提速半年。
去年8月,武汉经开区率先出台《社会投资房建项目工程规划许可与施工许可合并办理实施方案》,将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个多月压缩至2个工作日。在一次性提交了项目资料后,汉能电力公司第二天就领到了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中国车谷成为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2021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万多家,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小鹏汽车、中创新航、中国特飞所无人运输机等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产业项目签约额突破900亿元。中航锂电、小鹏汽车2个百亿级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全区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进入“十四五”,经开区将加快建设更高效能营商环境体系,全力推进改革攻坚,创建全国营商环境引领区。对标国际国内最优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供便捷、高效、精简、规范的审批服务。当好“金牌店小二”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增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拓展企业融资、创新、招才渠道。(撰文:孙亚云 吕作璐)
4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本轮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50场新闻发布会。省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所所长何英华...
我省医药企业比较多,如果企业遇到受疫情影响注册许可超期等问题时,该如何解决?4月28日,在省政府新闻...
中国吉林网“战疫”特别公益海报㉛解封不解防,防控意识不能减
一图读懂丨权威提示:要做到“解封不解防”,不聚餐不聚会不聚集,尽量不去人流密集场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期,台山市举办书香台山全民阅读主题系列活动,以丰富的惠民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